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思想理念,如天下為公、民為邦本,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道德觀、價值觀、生活觀、政治觀等觀念的重要體現,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其中,“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這些由習近平總書記凝練總結的中華文明的基本內涵,是我們祖先在實踐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是中華兒女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的源頭活水,為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奠定了理論基礎,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為世界多元文明共存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貫的處世之道:親仁善鄰、協和萬邦
處世之道是一種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應付世情、與世人相處交往的態度和方法。在這個方面,中華文明素來主張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倡導以和為貴、鄰里和睦,以義當先、互利共贏,以信為準、貴信重義,求同存異、包容互鑒,是一種內斂、防御的文明,彰顯著突出的包容性與和平性特性?!爸腥A民族歷來秉持‘親仁善鄰’的理念”,是中國人自古就推崇的和合思想。正所謂“親仁善鄰,國之寶也”“遠親不如近鄰”“親望親好,鄰望鄰好”?!皡f和萬邦是中國重要的文化傳統”,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對人類社會的美好憧憬,是中國人自古就推崇的和平思想。正所謂“禮之用,和為貴”“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薄八暮V畠冉孕值芤病?。中華民族歷來追求和睦、愛好和平、倡導和諧,親仁善鄰、協和萬邦。親仁善鄰、協和萬邦的處世之道在中國代代相傳,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企求的都是穩定與和平,和平的基因深植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中國的世界觀是什么?追求民族統一的“大一統”觀念,注重協和萬邦、兼濟天下和強調親仁善鄰、世界大同的和平發展觀。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強調平等尊重、睦鄰友好,天下為公、和合共生,是中華文明的古老智慧,也是今日中國一貫的處世之道。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致力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新時代,鐫刻在華夏文明基因里的“親仁善鄰、協和萬邦”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提倡協調各方,發揮各自優勢,構建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同發展、合作共贏,蘊含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內涵之中。新征程上,只要我們繼續秉承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堅定中國承諾,堅實中國行動,就一定能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
鮮明的價值取向:惠民利民、安民富民
價值取向是指社會或群體、個人在自身的多種具體價值取向中,將其中某種取向確定為主導的追求方向的過程。從總體上講,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擁有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可以說,就是一種以民本政治觀念為基石的人類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價值,強調以民為本,提出“敬德保民”“重民輕神”“恤民為德”“天地之間,莫貴于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民本思想,主張治國須利民、裕民、養民、惠民,對于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社會相對穩定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正所謂“民,國之基也”“民者,天下之本”“民事不可緩也”。中華文明的這種民本思想,集中體現在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治國理政經驗和智慧之中,也彰顯了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價值歸旨,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起著積極的引導與推動作用?;菝窭?,即施恩惠于民,使人民得到實惠,讓最大多數的人有最大的幸福。古語有云,“充國惠民,安得湮沒而不章焉”“處厲民之時而為惠民之政,非仁者不能也”“功,利民也”“王者所佩在德,德在利民”。安民富民,即安定人民,使人民生活富足。古語有云,“修己安民,良士之所希及”“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民富則安,貧則?!??;菝窭?、安民富民是歷朝歷代構建和諧社會關系、鞏固統治秩序明確而深刻的認識,是古代中國政治實踐中的民主價值觀。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始終情牽人民、心系群眾,始終將人民觀作為建黨和執政的根本宗旨,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貫穿于百余年的奮斗歷程中,領導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人民至上作為根本政治立場,牢固樹立群眾意識,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辦了許多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解決了許多各族群眾牽腸掛肚的問題,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改革措施落地開花,老百姓收獲滿滿的幸福感。新征程呼喚新擔當,新使命激勵新作為。我們只要一如既往地突出以人民為中心,把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鮮明價值取向貫穿到實踐中去,落實落靠,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就一定能將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永恒的精神氣質:革故鼎新、與時俱進
精神氣質是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精神狀態和行為表現上體現出來的總體風貌和給外界的整體感覺。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這種精神氣質一直涵養著中華文明,凸顯著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特性。早在中國先秦時期傳統典籍《易經》中,就蘊藏著宇宙萬物均處于永恒變化之中,人們應該遵循規律、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等觀點。在幾千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創新思想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中華民族進步的不竭動力。革故鼎新,就是革除舊的,創立新的。正所謂“日新之謂大德”“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與時俱進是指不斷進取,永不停滯。中華民族具有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精神傳統,正所謂“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自強不息的精神本身也蘊含著與時俱進的基本要求。離開自強不息,與時俱進就會失去內生動力和前提條件,創新就會陷入被動,中華民族就會缺失精氣神?;仡欀腥A民族發展史,中國人民始終以偉大奮斗精神,團結一心、同舟共濟,革故鼎新、自強不息,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創造了卓然于世界的中華文明。同時,以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也在創新引領世界上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共產黨人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相結合,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勇于變革、勇于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在大膽探索中繼承發展中華民族革故鼎新的傳統和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革故鼎新的勇氣、與時俱進的精神、堅韌不拔的定力,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肩負起時代賦予的民族復興重任,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定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在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中再結碩果。
內在的生存理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生存理念是關于如何生存的一種總的觀念和根本理論,是為生活提供指導和規范的形上追求,也是一種生活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自身所固有的、蘊含質樸睿智的自然觀,倡導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精髓之中世代傳承的價值和生生不息的活力,表達著人類共通的情感世界。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強調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道法自然就是指天、地、人法自然,即世界萬物都順其自然?!暗婪ㄗ匀弧崩砟钤谥腥A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中國很多傳統的價值觀念都是取法天地、道法自然的,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疤烊撕弦弧笔侵溉伺c包括天地在內的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合一的境界?!疤烊撕弦弧钡纳鷳B倫理觀念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整個發展歷程,強調天人協調,即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統一,體現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本的和合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樸理念,主張自然運行要遵循其規律,人應尊重自然、熱愛自然、順應自然,是綿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蘊含并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至今仍然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共產黨人積極踐行這一理念,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階段都進行了持之以恒的積極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果,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經驗。新時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將人與自然看作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理念的結合。新征程上,我們只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建設美麗中國擺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突出位置,秉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智慧和文化傳統,牢固樹立并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將新發展理念融入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定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作者 :王海亮佳木斯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專家,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報》
本文采摘于網絡,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果侵權請聯系刪除!